第一百二十三章 徐堂义遭冷遇(2 / 3)

次日天刚亮,徐堂义就带着马五和儿子徐得田还有一个小旗的丁壮骑马往安东卫赶去。

安东卫位于海边,卫城距海边仅五里,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相传卫城是汤和亲自带兵所建。是明朝山东七卫之一,其位置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南端,也就是现在的日照岚山安东卫街道附近。其卫城周长五里,比当时的日照县城大好几倍,是日照地区最大的城镇。

明朝从编制上正式设立安东卫的时间是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朱元璋为了更好地保护国人巩固海防,命令兵部在山东沿海正式设立了七个海防卫,呈北斗七星状,守护着山东半岛的安宁。这七个海防卫分别是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鳌山卫、灵山卫、安东卫,都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安东卫在最南边,属于北斗的勺柄之地,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其他六卫兵力最多的只有三个所,而安东卫却下辖前后左右中五个所,兵力达六千多人。

安东卫设置以后,卫城内除了兵丁、官员及其官员家属外,再无其他居民。但卫城的领地却囊括周围十几里方圆。包括现在岚山头街道和安东卫街道,城内人口过万。除了卫城周边的领地外,还有朝廷拔给的屯田一千六百多顷,其中有一千三百多顷是在诸城县境内。耕种这些屯田的人员平时是农民,战时是士兵。等第一代士兵娶妻生子后,够年龄的壮丁继续去当兵,其他人继续耕种土地。这就是明朝的卫所兵。

但大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这些平时耕种的士兵一代代传承,时间长了就成了真正的农民,再加上卫所官员的腐败、剥削和土地兼并,卫所士兵的逃亡加剧,卫所兵的战力直线下降。

安东卫的第一任指挥使是明朝有名的大将胡海(并非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胡大海),胡海因为战功卓著而在洪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两千五百担,儿子世袭卫指挥。到弘治年间,已传四代,现任的世袭指挥使名为胡瑾。

从何家镇一路向东,到安东卫城大约有一百六十里,这一路几乎全是崎岖难行的山路,行进这的速度不是很快,所以徐堂义一行到安东卫城时,已是下午时光。

到了城内,找了一家客

栈安顿好,并没有马上去见指挥使胡瑾。因为按当地的民俗,拜访长官是不能在下午的,否则视为不敬。

卫署衙一般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各级官员办公的场所,指挥史很少到署衙去。一般的政务处理、官员接待都在府内。徐堂义在安东卫当差时他就知道这一规矩,所以徐堂义与徐得田、马五三人带着礼物就直接到了侯府拜见指挥使。

到了侯府门口,守门的卫兵见他们三人眼生,就直接拦了下来,傲慢地问:“站住!你们是干什么?”

马五赶紧上前说道:“这位是朝廷新任命的马亓山千户所的徐千户,今天特来拜见侯爷。”

“马亓山千户所?你们可是隶属安东卫?”卫兵反问道。

“朝廷文刚到,我们千户所正是隶属安东卫。”马五答道。

“有名贴吗?”

徐堂义刚接到圣旨才三天,哪有时间去印名贴,于是马五答道:“今天未曾带。”

“没有名贴,我怎么通报?”卫兵鄙夷地说。

徐堂义被这傲慢冷淡的卫兵激怒了,他上前说道:“你就告诉胡指挥使,就说十几年前在此当兵的徐堂义前来拜见!”

说完拿出兵部相关文给那卫兵,那卫兵总算还识几字,看到兵部文,觉得此事不假,便说了声“在这儿候着。”然后咣当一声关上大门回府禀报去了。

马五看着紧闭的大门对徐堂义说道:“徐队长,啊不,徐千户。都说相府门子七官,没想一个卫的指挥使的卫兵也这么大的谱。”

徐堂义笑道:“今天咱们能见到指挥使就不错了,这些小事就别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