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秋闱(九)(2 / 3)

大明小人物 临海雪原 3166 字 6个月前

方面的衡量标准是“清真雅正”。意思是说一篇好的八股文,应该用简洁、典雅、顺畅的语言,来正面阐述所领悟到孔孟之道,程朱之学。

同考官便根据这一标准,判别考生文章的优劣,并给每份卷子写评语,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无论取与不取,他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

同考官们将自认为够资格高举的卷子,写明推荐理由,交给边止的书吏,由其转程呈上首的主副考官,如果有特别出色的,还会“高荐”,也就是强烈推荐。

事实上,试卷的取舍权衡,专在二主考,这也就是说录取与否,都是正副主考官说了算。如果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郑,得到了副主考的认可,那么他便会在卷子上,用黑笔写个大大的“取”字,写明推荐理由后,送给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也认可,便会再写一个“中”字,合起来便是取中,同时也要写明取中理由,以便解送礼部磨勘。

对于被副考官否决的试卷,主考官虽然有权扳过来,但那样太落副考官的面子了,所以主考一般不会行使这个权力,除非他特别常识的。但一篇文章能让人特别赏识,在别人眼里就至少是上好的水平,不会不取,所以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至于同考官推荐了,却没有被采纳的卷子,正副主考官也需要加注批语,说明没有被录妈的理由。

阅卷的时间是白天,到傍晚时停下休息,这时两位主考和内监官便会一齐清点朱卷,确认无误以后,再用三把锁共同锁好鉴衡堂。第二天一早再一起过来,三人共同到场开锁,继续阅卷。

一般阅卷时间不到二十天的,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进行第一场的阅卷。虽然第二场和第三场阅卷时,同考官都可以继续推荐。但在实际过程中,主考官只重视头场,尤其是中的四书,基本忽略二三场的等级。也就是说,头场被选中,二三场只需文理通顺既可过关。一方面,这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考官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全部仔细审阅,所以比较客观的八股文变成了阅卷首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朝最重视四书五经和程朱注解,选择八股文做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半个月的阅卷之后,所有考生的头场卷子,终于全部审阅完毕,经过同考官推荐,两位考官取中,一共有八十二份卷子被取中。但山东乡试的解额是八十九个,这个数字是一定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换在别处,经历了能把人折磨死的阅卷之后,考官们会在最后松松手,凑起解额了事。

但在这里却是不行!因为这次担任主考官的,乃是山东提学官邵贤,此人是成化八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整体排名第四。能考到这个名次的,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主,在这些六品七品的同考官们面前,那就是前辈加学霸的存在,并且此人非常较真......在阅卷过程中他三番五次的重申,要求考官们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的试卷,力求将有真才实学且合乎要求的考生选拔出来,让他们出人头地。

邵贤不仅督促同考官们认真阅卷,自已也严格把关,对每份试卷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绝不肯让不好的试卷滥竽充数,结果当阅卷结束,还有七个解额没有录取。

为了保证好的试卷不被遗漏,邵贤又认真审阅了每一份落卷,一直到榜前一天,才从落卷中找出七份上好的,凑齐了八十九人。

剩下的工作便是排定名次,因为考官都是临时抽调的,事毕解散,并没有编制上的隶属关系,所以谁也不怕认,往往会因为意见分歧,出现激烈的争吵和辩论。

但在这里但不会如此,因为邵贤对所有文章的优劣了若指掌,评判时一语中的,众人也就无从争执,仅用了半天时间,便排定了录取的名次,让一旁的内监官松了口气,擦汗笑道:“我还以为要耽搁了呢。”

邵贤笑笑,手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