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尊师重道,拜师礼成(上)(1 / 2)

“哥哥,给我的红包呢?快给小仙!”

许淮刚刚给小丫头穿好在集市上买的新衣服,小丫头填下床就伸出肉呼呼的小手,向许淮讨要着红包。

“你这丫头,……还这么等不及啊!”许淮笑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递到小丫头的手里。

红包不大,里面只有九十九元,寓意长长久久,一辈子健健康康,在这边,人均收入都不是很高,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红包金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小丫头蹦蹦跳跳,还没刷牙洗脸,就先一路小跑到老道的房间,在看到老道在房间里后,才放心去洗漱。

没办法,上一次老道半夜先行离开,招呼都不带打一个的,只留这兄妹俩,不但给小丫头的心伤透了,还把许淮害惨了。

幸好过后没几天,宁舒雪就上山了,这才把丫头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不然,许淮可有点受的。

饭桌上,摆着一大碗饺子,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馅,红豆的,豆沙的,五花肉的,牛肉的………

因为是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昆仑山这边的传统风俗都是在这一天的早上吃饺子。

饺子代表着“交”子,有着“更岁交子”之意,在“交”子之时,新年交替之时,它代表着团团圆圆,阖家幸福!

同时,“饺子”一词也由来以旧,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如今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饺耳”,它也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吃完饭后,

还没等小丫头自己张口,

老道就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的小丫头的压岁钱!

“小仙,来,爷爷给你压岁钱,让我们家小仙以后一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每一天!”老道清抚胡须,笑着对着坐在右手边的小丫头说道

“谢谢老道爷爷!!!”小丫头接过去,脆生生的喊了句。

接着,许淮将碗筷收拾好后,就带着一直折腾的小丫头下了山。

村里,就属王老爷子家和许淮兄妹两走得亲近了,毕竟小丫头从小是吃王家的奶水长大的,王老爷子也算得上是小丫头的半个爷爷了。

这不,许淮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里面装着一些拜年的年货以及自己制作的干草药,准备是带给王老爷子调养身体用的。

一天天过去,王老爷子的年龄也渐渐的更大了,。

虽说王老爷子略懂养生之术,古稀之年,身体还算的上是硬朗,但是终究抵不过悠悠岁月之力,许淮也只是用草药来延缓一下其作用的时间罢了。

下了山,许淮牵着小丫头径直的往王老爷子家走去。

临门,许淮直接提着东西,带着小丫头走了进去。

“王爷爷,小仙给您来拜年了!”刚刚踏进大门两步,小丫头就扯开嗓子喊了起来。

屋里的人听到动静后,纷纷走出来,

“哈哈,是小仙啊,小仙给爷爷来拜年了啊,爷爷真高兴,来,小仙,爷爷给你压岁钱。”

说着,王老爷子就从自己上衣的口袋里,拿出一个红包放入了小丫头的荷包里。

“谢谢王爷爷!”小丫头甜甜的回了句。

“哈哈,不谢,不谢,小仙真乖!”

王老听到小丫头如此懂事,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