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官员们的年终奖(2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4809 字 2020-07-07

,虎贲郎、羽林郎千。

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钱,领这一回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年终奖算是相当丰厚了。

到了宋代就稍差一点,因为宋代官员的俸禄已经很高了,前文说过了,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所以工资很高很高,那点年终奖与之比起来,就显得不值一提,但也发。

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官员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

宋代时期的一石大概装米55公斤、装面0公斤,2石米约100公斤,5石面约150公斤,即便加上5只羊,顶多也就值几千块钱。

之前讲过,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添支钱),全部加起来他的年薪足有上万贯,按当时的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约为一千多万元,所以说宋代的那点年终奖跟年薪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刚才两个朝代不是平时工资高年终奖少,就是平时工资少年终奖高,但是也有个例,比如在明朝,各级官员平时的俸禄就很少,而政府发放的年终福利也很少!

但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会有很多“额外收入”,相较之下京官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只能吃老本,但是因为占据着地理和信息的优势,地方官想要获取核心信息的话就要巴结京官。

这时他们会在年终的时候把钱财孝敬给京官,以此来和他们拉近关系或是了解朝廷的动向,这也算是年终奖了。

至于清朝的话,清朝皇帝年底多用荷包来赏赐大臣,这赏赐的荷包里究竟会装着多少钱呢?

岁末皇帝赐给蒙古亲王的那对大荷包里,一般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

再往后的民国时期,商店的伙计、公司的职员一般也都有年终奖。

年终奖有多有少,掌柜或者经理可能有上千块或者几百块大洋的年终奖,伙计和普通工人有个几十块或者几块大洋的年终奖已经很不错了。

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学徒一般是没有工钱的,可是却有年终奖。

大方的老板会给个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小气的老板会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是年终奖。

那时候一年60日阴历,地主家的长工吃肉的日子大概有20多天。

这些日子多数集中在正月,地主家给长工吃肉则是一种拉拢鼓励的表示,而正月没有给长工加肉的东家,会蒙上悭吝的恶名这吃肉也可算是长工的年终奖了。

同时需要说明,在古代,只有高级官员的年终奖,才是由朝廷发放,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掏腰包给宠臣发红包。

至于那些低级官员和些不入流的小吏,朝廷是不会给他们发红包的,其年终奖还需要另外想办法。

办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卖废品换钱。

你同样没看错,卖废品这个词也是由来已久,在秦、汉、魏晋时期,那时的公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竹简上,一份较长的公文,得用一堆竹简。

等到公文写成,从这个部门传达到那个部门,怕竹简丢失,也怕有人篡改,得用口袋装起来,扎紧了,再糊上胶泥,盖上公章。

另一个部门收到这个口袋,剥掉胶泥,把竹简倒出来,装竹简的这个口袋就成了废品。

那时候装竹简的口袋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都能卖钱。

其中一些大点儿的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