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路上(感谢“一辈书痴”书友支持)(2 / 2)

以回到国内也是倍感亲切,人就是这样,在另一个区域待久了,再回到家乡所在的区域后就会生出这种感觉。

这次并没有在高速休息区休息,而是下了高速,来到了附近的一个市里,品尝这里地方特色的饭菜。

之后再顺便买些特产,把车子加满油,才继续向家的放心开。

从北向南,跨越了上千里的路程,不管是现在的人交通再发达,信息再快捷,也避免不了地域和人文的不同。

人文暂且不说,这地域差别十分明显。

如沈城所在的东北地区,俗称关外,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而关里,却是一年两熟,江南等南方地区甚至是一年三熟。

从这一方面就察觉除了地域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现在不缺吃不缺穿的还好,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其差别就特别大。

北方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成了大小饥荒,而南方因为农作物成熟较快的原因,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

地域和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了人文特点。

南方富裕,普遍都是精打细算,想方设法的赚钱,所以不管是经济还是生活水平,都不是北方可以比拟的。

但北方又恰恰相反,因为冬天的时间较长,人们穷惯了,反而在花钱上不知道节制,养成了十分懒散的毛病。

破罐子破摔。

所在即便信息时代在发达,人员流通量再大,有人很难改变这种情况,毕竟这城市的认可基数在这里摆着,大部分都是本省之人,南方人来的普遍偏少。

即便有少部分,在大的人口基数之下也改变不了什么。

况且这少部分还有一些人被本地人慢慢同化。

一个地方的发展,有时候不一定是官员的不作为造成的,把所谓的投资环境变好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转变人们的一些不好的理念,只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再加上当官者的努力,才有可能让整个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这样的例子有,但不普遍。

由此就可以看出,此事之难。

陈志远老家所在的山东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距离南方不远,但也是属于北方的大省,人口基数大,除了沿海边缘的城市相对富裕外,几乎是越往内陆,城市境界就越差。

毕竟在没有资源,没有招商引资吸引力,而下面大部分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县镇居多的前提下,想要改变真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