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章 我又来了,你喜欢吗(2 / 3)

短期内不具备商业价值,难以转化为商业产品。

李康平跑了趟专利局,提交了原子分子束稳态分离技术专利申请,熟悉了美国专利注册的流程。

虽然硕士毕业证书尚未发放,但这不妨碍李康平起草哥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实验助理申请单。

李康平与伍德盖特教授很熟了,当然是跟着熟人读博比较方便。

读博不需要交学费,且成为研究院实验助理之后,李康平还能领到每周5~8美元的补助。

8月,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出版。

李康平的论文、叶企孙的论文皆刊登于这期《物理评论》上。

报纸也报道了相关的科学消息,撰稿人是罗伯特·密立根。

密立根教授是这么写的

“哥伦比亚大学t伍德盖特、k李,他们发明并利用原子分子束稳态分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获得空间量子化的实验证据。这是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哈佛大学杜安、hh帕尔默、cs叶,他们通过合理可信的实验方法,测得普朗克常数为(6556±0009)x1027尔格·秒。新的普朗克常数比我在1917年测定的更为精确,这同样是了不起的科学成果。”

密立根教授的这篇报纸文章是写给物理界之外的非专业人士看的。

不管如何,密立根教授为美国的科普事业做了突出贡献。

因为发表了《银原子束方法验证空间量子化理论》,李康平获得了1000美金的稿费。是的,你没看错,整整一千美金,且无需交税。

你会用一千美金做些什么?

买辆新车?

大快朵颐?

旅行游玩?

投资债券?

捐助慈善?

或者约几个漂亮开放的朋友疯狂庆祝?

李康平将这1000美金存了起来,存钱没有太高的利润,也不必承担太高的风险。

拿到《物理评论》的当天,李康平写了封信,用德文写的。

“尊敬的索末菲先生,附上我们所得的空间量子化的实验证据。我们祝贺你的理论得到证实。”

索末菲先生的最新一篇论文发表于1921年3月,论文上有他的通信地址,德国慕尼黑市慕尼黑大学物理系。

李康平将他的信和《物理评论》装在同一个信封里,寄往慕尼黑大学。

美国的物理学家订阅德国的《物理学年鉴》、英国的《自然》、法国的《物理报》,欧洲的物理学家也会订阅美国的《物理评论》、《科学》。

即便李康平不给索末菲先生寄《物理评论》,相信索末菲先生也能在一个月或几个月后看到这期的《物理评论》。

李康平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索末菲先生的尊敬。

哥大研究院学位评议会批准了李康平的硕士毕业申请书,李康平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此时仍有不少美国理科学生希望能在硕博阶段去欧洲镀金。

李康平也曾有过这个想法,他想去德国充电,接受德国大佬们的教育。

综合考虑之后,李康平决定暂时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哥大博士学位,接受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威廉·伍德盖特教授的教育。

李康平于1921年之内,接连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且上了报纸,且被大名鼎鼎的密立根教授形容为“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故而李康平很顺利的成为了哥大研究院物理博士研究生+物理实验助理。

令人惊喜的是,哥大研究院破例给予本院物理实验助理李康平每周12美元的工作报酬!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财务状况。

李康平来到他为之熬夜过的、奋斗过的、熟悉且亲切的实验室,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