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六章 氏族志(2 / 3)

因淡泊而无畏,才造成自己这个侄儿的特殊。自家二郎对自己这个侄儿的看重,自己是看在眼里的,很是得李世民喜欢,也许和李旦的淡泊无争有很大关系。

“是朕想多也罢,只是想让你知道,朕不会忘记那些功臣的,适当的时间,我会加倍还封而你。”

李旦对此也并没有在意,自己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只是生在长孙家这样的家庭里,自己不得不为自己争取而已。之前所办的那些事,除了想为大唐国民做些什么之外,潜意识里无不是想在将来的夺嫡与朝堂风波中明哲保身而已,但这些现在都是不能说的。

“淹儿,你对突厥目前形势怎么看?”李世民看了眼李旦,决定还是考验下他。

李旦听李世民这样问,不由得直起身子,这样问的意义,李旦能理会得出来。

“关于西域各国,臣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我朝必然会对突厥用兵,不单是因为其草原部族的特性,也因为其让我大唐帝国得不到休养生息,令人不堪其扰。臣认为,对待这等异族人,卧塌之旁岂由他人酣睡,我大唐近几年必有一战,战则须一战功成,将其有生力量消除,这才能保障我边境安危。”

“哦,那淹儿认为一战过后呢,如何处理之?”李世民接着问道。

“推恩令。用此法令其内乱,再派人潜至突厥境内,用间或收买等,令其不能形完整势力,分而化之。”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是眼前一亮,之前自己并未想到这点,李旦的话让他茅塞顿开,这里面大有操作余地。

“那你对高丽怎么看?”李世民也来兴趣。

“高丽自视甚高,虽表面恭敬,但骨子里对大唐是敌视的,目前不算是征讨的最佳时机,目前我大唐仍需解决的是拉动内需,让大唐得到休养生息,待兵精粮足才可征讨之。”

李旦听李世民这样问,已然明白此时的李世民已生出征高丽的心思。不过也难怪,李世民一直想要做个堪比尧舜的明君,然隋朝时杨广征高丽却损兵折将,最惨一仗竟至十万将士陷落于此,还被人用人头垒成了京观,如今仍矗立在大王城外。

李旦并不看好征高丽的后果,历史上三征高丽时出现的问题已说明了这点。就算要征高丽,也要等到以后。

“对于高丽,臣建议先用商夺其财,鼓励商人与其贸易,夺其民间之财补充大唐,使其国内民乱。且高丽国内门阀众多,最大的渊盖家族其实一直有反意,我大唐可静观其变,待其国内冲突四起之时,可一征而歼之,同时可令百济、新罗于后方袭扰,三方联动,方可将危险降到最低。”

李旦知道自己阻止不了李世民征讨高丽的心思,但还是提出一些方法,延缓李世民对高丽用兵的时间,尽量往后推,待大唐将稻米、土豆等推广开来,兵精粮足之后再行征讨。

李世民点了点头,虽然其提出的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是极大的,自己可以与辅机、玄龄等人商讨完善,倒也不失为妙计。

长孙在旁见他俩谈得差不多,在旁施筷劝吃起来。李旦与李世民再没有谈论相关话题,只是讲着一些日常见闻,时不时的李旦插些俏皮话语,一时席间笑声连绵,好不欢乐温馨。

散席后,李旦告辞而出,回到位于长安的国公府里。

长孙无忌回府后,李旦想了想,决定去见见,自己今天的谈话中有些事情的看法,需要自家老爹的帮忙解答。来到长孙无忌书房外,李旦敲了敲房门。

长孙无忌休憩睦喜欢在书房看点书写写字,此时长孙无忌正拿着尚书在看着。看到进来的李旦,长孙无忌笑了声,“怎么,我们家的大才子,今天怎么回府里了,不呆在别院了?”

面对长孙无忌的取笑之意,李旦不由汗颜。

“父亲大人,我就不相信父亲大人不知今天陛下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