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李儒在行动(2 / 3)

缜密之人,此人不仅是西凉集团的首席谋士,甚至可以说是董卓的唯一智囊。

说起来,吕布对李儒还是有些忌惮的。

为何?

因为李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领先了这个时代,李儒麾下,有着专门的情报机构,并且直接对李儒负责。

该情报系统一切大小事宜,皆有李儒一人决断。

最为董卓的女婿外加首席谋士,董卓给予了李儒充分的信任,从不过问情报系统内部的事情。

李儒需要做的呢,就是收集情报,然后精简情报,将里面有价值的信息告知董卓即可。

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报机构,李儒才能得知许多旁人不知情的秘辛。

比如说屯骑、越骑两营的新任校尉都是唯利是图之人,比如说丁原与其义子曹宁之间的关系并非像外人看到的那般融洽。

若不是有这个情报系统,李儒岂会在曹宁身上费这么大力气?

这年头讲究个“天地君亲师”,就算是义父义子,这层关系摆在这,一般人也不敢贸然撬这个墙角。

可李儒敢!

不但如此,李儒甚至还敢挖天子的墙角,因为宫里同样有李儒的心腹。

虽然这些人的地位不高,几乎都是太监、仆役或是宫女一类的人物,但只要用心打探,总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像李儒这样的人,把他归到二三流谋士的范畴可谓是大错特错。

董卓手底下只有李儒一个谋士,李儒也是董卓唯一信赖的谋士。

董卓缘何能盘踞洛阳?这其中虽然和董卓强劲的实力有关,但李儒的作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换句话说,李儒在董卓集团的地位,不亚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周瑜在孙氏集团的地位。

董卓在三国初期能够叱咤风云,李儒的谋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李儒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李儒每一次出手,都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著中,何进召边军入京诛杀十常侍之前,李儒便已初露头角。

董卓带兵进京之前,李儒建议道“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上表”,即是正式性的向天子、向朝廷表明意图。

这一个上表过后,董卓便成了主动帮皇室清缴乱党的臣子,名正言顺的占据了大义。

也正是因为如此,董卓集团向京师进军才有了所谓的合法性。

李儒第二次出手,是在董卓商议废帝之时。

董卓向李儒问计,李儒的回答是“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一众文武大臣对此的反应则是“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在李儒按部就班的部署下,董卓直接把刘辩废掉,改立刘协为帝,后来还毒死了刘辩以绝后患。

李儒的第三次出手,让董卓以嘶风赤兔马的代价,得到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还顺带着搞死了丁原,接手了丁原的并州狼骑。

第四次出手,吕布战败,李儒建议迁都长安,使得风雨飘摇的董卓集团苟延残喘了一阵子。

第五次出手,使得曹魏霸主曹孟德吃到了人生第一次败仗,甚至险些丢掉了性命。

对此本次战略部署,李儒是这样安排的“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

就这样,曹老板被董卓麾下大将徐荣在荥阳给一通暴打,怎一个惨字了得?

若不是族弟曹洪拼死相救,将战马让给了曹老板,估计也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