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明朝那些事儿(2 / 4)

这本书的确非常有趣,的确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欲罢不能,可这本书的根基是什么?是史料!是元末汉初的这段历史!

可明明白白的这本书又是一部架空作品,现在书中所写还与历史相符,作者可以尽情发挥史料,可等到作者笔下的历史分岔呢?没了史料支撑,这本书怎么可能写的下去?

李浔老师就是笔力通神,能写出精彩绝伦的故事,能塑造深入人心的角色,可难道还还能塑造一段完全虚构的可信历史不成?

没了史料,《明朝那些事儿》注定是一座空中楼阁!

甚至一些人开始在心里叹息了。

如果李浔老师不要野心勃勃地写架空,而是就以这种风格写一段现实中存在的历史,比如《唐朝那些事儿》,或者《宋朝那些事儿》,想来一定能取得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可他偏偏虚构了一个大明王朝!

“哎!”

会议室突然传来一声叹息,这声叹息让所有人感同身受。

终于,书中来到1363年,真正历史上朱元璋败于翻阳湖,身死国衰的一年。

陈友谅衰领他那浩浩荡荡的大军杀向洪都,此时攻守双方兵力悬殊,对守城的一方而言,陈友谅浩荡的大军仿佛无穷无尽,景象看起来十分的恐怖。

可以朱元璋之精明,洪都如此重要,他又怎么不肯不提前布置?他在这里放了两个人,一个是朱文正,一个是邓愈,朱文正不是一个好人,但从能力来看,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名将,邓愈同样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

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

洪都是一个奇迹,可仅仅靠一个洪都就想挡住陈友谅,却未免小觑了天下英雄。朱文正敏锐地察觉到洪都的抵抗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于是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这个人叫张子明。

朱元璋得知陈友谅在洪都受挫,知道自己和陈友谅摊牌的机会到了,他告诉张子明,让朱文正再撑一个月。一个月后,他会亲率大军同陈友谅决战。谁知这次张子明却被陈友谅抓住了,陈友谅令人拿着刀逼张子明去城下劝降,生命威胁之下,张子明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

来到洪都城下,一个没人瞧得起的文弱书生却对着城头大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原来他并不怕死,而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所以他还不能死。

……

当时间线跨过1363年,这一刻会议室里大家额头都开始冒出一层层的冷汗。

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的1363年时间线之前还只是很有意思的话,那这个时间线之后就真的有些惊人了。

首先李浔老师推导出的鄱阳湖大战极为精彩就不说了,毕竟李浔的水准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最夸张的是,这书的后面竟然如同论文一样给出了史料的出处!

一段架空的历史哪来的史料出处?当然是作者自己瞎编的,可问题是瞎编的史料真的能编的这么似模似样吗?

甚至到了让人恍惚间以为真的存在这样一段历史一样!

明明知道自己阅读的是一段架空历史,却偏偏就是觉得这段历史无比的真实,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种感觉简直让人抓狂。

小说的时间线推进极快,但却丝毫不损其厚重。

从朱元璋翻阳湖大战陈友谅,到击张士诚,再到出兵北伐,远征大漠,建立大明王朝,这段完全虚构的历史在李浔的笔下变得无比的真实及可信。

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之广,手段之狠,李浔落笔随诙谐,可众人还是感到一阵阵寒意,废除宰相、设立五军都督府、官制改革、军户、锦衣卫,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各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