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东台一柱楼(1 / 3)

赵新冲鲁寿山摇了摇头“我不是旗人。”

赵新记得很清楚,十年前父亲曾带自己去了本家的一个亲戚家拜访。论辈分,自己的父亲要管那个老太太叫七奶奶。

谈话间,这位七祖奶奶就说起,咱们赵家这一支,是清初的时候从江苏迁来的,但是具体是哪儿,老太太也说不好,好像是盐城。

“我们这些人,都不是大清的臣民。你看了我们的穿着打扮,还不明白吗?”吴思宇开口对鲁寿山解释道。

“是啊,我们这里没人留辫子。都说是海外遗民了。”刘胜在一旁帮腔道。

“老爷,让我看一眼少爷,我不会吵醒他们。”鲁寿山哀求着。

不过,赵新没有说什么,竟自走到车旁,轻轻的拧开车门,冲身后的鲁寿山招了招手。

鲁寿山蹑手蹑脚的走到跟前,探头往门里看去,吓了他一大跳。

他之前在徐家时,也没见过这等富贵摆设。

赵新在他身后推了一把,让鲁寿山上了车,自己则跟上来,关好门。拍了拍鲁寿山的肩膀,随即指向两个孩子所在的床上。

鲁寿山上了车后被身边的陈设晃的眼花缭乱,直吸凉气。他根本不敢乱动,顺着赵新的手指方向,看到兄弟两个正躺在被子里睡着,这才放下心来。

“大人,我那兄弟呢?”鲁寿山慢慢转身,冲赵新一拱手问道。

赵新又转身指向另一张床。鲁寿山一看,可不是曾秀成么,脸冲外侧,也正在酣睡。

他这才放下心来。见赵新冲他挥手,便尾随着赵新出了车。

等赵新关上车门,又回到刚才站着的地方。鲁寿山迅速的几步上前,跪下就给赵新不住的磕头。

“你要再这样动不动就跪,我就不管你们了。”赵新面带严肃的对鲁寿山说道。

鲁寿山还是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这才站了起来,对赵新说道“这三个头,我是替徐家人感谢老爷。若无老爷出手相救,这徐家就要绝后了。”

“徐家?”赵新想了想,没什么印象啊。“能说说你们几个到底怎么回事吗?”

“老爷,能不能找个僻静之处,这里人多眼杂。”鲁寿山看了看四周正在营地里忙碌的流民。

“行。吴哥,你们也一起来。”赵新说完,转头冲一旁侍立的利吉说道“找个没人的帐篷,叫两个人过来盯着点,别让人听。”

其实这话就是说给鲁寿山听的,营地里除了赵新他们七个,谁听的懂啊。

这时谁也没注意到的是,刘胜转身离开了。

利吉忙不迭的去了,过一会就小跑了回来,说帐篷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赵新让利吉前面带路,自己、鲁寿山、王远方,来到了营地最外侧的一个帐篷里。刚坐下没一会,刘胜和丁国峰、赵亮、邓飞也来了,原来他是去叫人了。

众人全都在帐篷内的棉垫子上盘腿坐下。很快,志乃和阿妙端着一壶茶水喝几个杯子进了帐篷。

给几人都倒上茶后,志乃就退了出去,阿妙则留在帐篷外面等候,以便赵新有事吩咐。

鲁寿山端着茶杯,想了一会,对吴思宇问道“这位老爷,您会说我们东台话,可知道东台县一柱楼?”

吴思宇迷惑的摇了摇头道“我祖上是扬州人,东台土话也只是听人说过才学了一点。”

鲁寿山见他不知道,便说道“徐家这事,发生在五年前。不过,这事的根底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了……”

随着鲁寿山的讲述,以及吴思宇在一帮翻译着一些方言土语,一件令在场众人听完后无不黯然的往事浮出水面。

鲁寿山曾经叫徐山,曾是徐寿南祖父的跟班,少年时也读过一些书。因为他自幼便进了徐家做仆人,所以就跟了姓徐;至于那位还打着摆子的曾秀成,则是徐家的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