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立生祠(求月票支持)(1 / 2)

“郑公能否留一半给我,来年春天,我来尝试改良一下,想必五年之内,大明就再无饥馑之忧了!”秦睿怕郑和把粮种带回应天府后,朱棣瞎胡搞啊,毕竟秦睿在朱棣面前说了大话,说土豆亩产两千斤,万一朱棣听了郑和的话后,将这些种子置之不理,岂不是浪费郑和的苦心?

“秦大人熟悉这些粮种,自然是要留一部分给大人的。只是我该如何禀报陛下?”郑和对秦睿的话将信将疑,毕竟秦睿曾经在朱棣和他面前吹嘘过,这些粮种最高亩产能到三千斤。

“实话实说即可,任何粮食的产量都是靠精耕细作来提高的,给我两年时间,我能保证红薯亩产二十石,土豆十五石,玉米五、六石,我还是能保证的。”秦睿才不怕呢,要知道后世的辫子王朝,在乾隆年间,人口从1.5亿到3亿翻番,靠得就是红薯、土豆,否则早就饿殍满地了。

有了秦睿的保证,郑和就知道该如何向朱棣奏报了,否则他心里没底。

秦睿立即安排人将土豆、红薯、玉米以及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种子运到了北平城中,没有地窖没关系啊,北平城现在还有无数的空房子,将窗户用棉被都封死,妥妥的地窖啊。

为了给郑和最大的心里安慰,秦睿挑了一些小点的土豆、红薯,还有玉米,他亲自下厨指挥,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土豆炖排骨、牛肉、鸡块,凉拌和醋溜土豆丝、土豆饼、土豆泥、炸薯条、烤土豆、烤红薯、红薯粥、红薯糕、玉米饼子、玉米面馒头、窝窝头,整了将近四十个盘子。

秦睿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告诉郑和,他们的辛苦是值得的。“郑公,土豆可以为主食,可以当菜;红薯可以为辅食,红薯的藤蔓也可以吃,饥灾之年做主食亦可;玉米可以为主食,也可以做菜,但要新鲜的;菜品还可以开发很多,只是囿于材料,只能让郑公看这些了,以后有机会我再研究一些。”

看着慢慢一桌子的菜,郑和的眼睛湿润了,在船上他也尝试过,除了蒸煮烤之外,他还真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做法,拿起碗筷,这个盘夹一筷子,那个碗来一调羹,有滋有味,回味无穷啊,这才是大明百姓应该过得日子。

秦睿和郑和两人,边吃边聊,秦睿给郑和讲了很多关于土豆、红薯和玉米的知识,比如玉米秸秆可以喂牛,红薯藤蔓可以养猪,土豆可以深加工,一时间气氛融洽,堂上欢声笑语。

堂下一样是欢声笑语,秦家的人今天有新菜吃了,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土豆炖牛肉又香又糯,炸薯条松脆柔酥,烤红薯香气四溢,玉米面窝窝头松软可口……

郑和留下了一大批种子和一份详细的名单之后,启程回应天府了,他身负皇命,自然要有交代啊。

接下来,秦睿开始表演了!

秦睿首先从彩票的纯收益中拿出了两成来,联合莳花阁的柳如是做慈善,在北平城中救助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民,美名其曰回馈社会。

紧接着秦睿盘下一个道观,做了一件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给郑和立生祠,同时立了一个碑,附上了一份长长的名单。碑文是秦睿找杨荣写得,大致内容就是郑和东进亚美利加,寻找高产粮种,为国为民。

立生祠,是一个反人性的做法,祠这个字一般是用在死人身上的,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堂,让人生前便受人供奉,非大功德者不能立,否则立了也许被人推翻。

秦睿给郑和与去亚美利加的人立祠堂,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为后面推广三种粮食预热。否则推广新粮到时候,百姓才不会随便更改粮种,普通百姓很保守,他们怕变革,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倾家荡产。用这种方法先宣传起来,让人们有所期待,等看到实实在在的产量后,推广便轻而易举了。

为了表达对这些奋不顾身、苟利国家先行者的敬意,涿州家具厂捐资三百万贯,用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