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人物解析——吕氏外戚(上)(2 / 3)

题。

再看鸿门宴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汉王刘邦自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夺三秦之地,被称为‘还定三秦’。

而霸王项羽因‘不够恭敬’攻打田氏齐国时,打出的旗帜则是‘大惩小戒’。

简单来说就是:刘邦北出汉中,攻击三秦,要的是统一,要的是领土;而项羽出征攻打其他诸侯国,要的是面子,要的是开心,要那个‘西楚霸王’的虚名。

而在汉王刘邦攻灭楚王项羽,底定天下一统之大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缓解。

——汉灭楚,并不是只靠着自己,而是整合了天下,那些被项羽封为诸侯的其余势力,一起围攻项羽,才最终逼得霸王乌江自刎。

从刘邦纠结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意图直捣楚都彭城的彭城一战,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那么,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天下真的统一了吗?

项羽是挡在刘邦面前的最后一个绊脚石,废除分封制最后的一道关卡吗?

实际上,并不是。

鸿门宴之后,天下一分为十八,去掉项羽所拥有的楚国、被韩信攻灭的田氏齐国,以及汉军还定三秦过程中,攻灭的章邯、司马欣等三位诸侯,到刘邦立汉社稷,承袭帝位之时,中原,依旧还有十数个诸侯王。

而天子刘邦,说好听一些,是被共举为了周天子那样的橡皮擦——起码那些诸侯王应该是这么想的。

要是说的难听一些,刘邦称帝,也可以说是自娱自乐,除了早早低头臣服刘汉的赵王张敖、九江王英布、淮南王吴芮等寥寥数人,其他的各路诸侯,其实并不承认刘邦的天子身份。

可刘邦还是悍然称帝,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从汉五年,刘邦承袭帝位开始,一直延续到汉十二年刘邦驾崩,都从未停歇的异姓诸侯王之乱!

这样说来,刘邦统一天下,得立汉祚的过程,也就很明显了。

一开始,大家都是诸侯王,只是由于理念不同、利益不一致,分成了两个敌对阵营,说白了就是打群架。

至于刘邦和项羽,顶多算是这两方各自的老大。

等项羽乌江自刎,这场群架也就算是结束了,刘邦这方阵营的小弟们,有的选择给大哥个面子,让大哥做皇帝,也有的小弟不服,希望恢复往常那般,大家都是诸侯王,平起平坐的情况。

而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利用这些小弟打败了项羽之后,便开始了‘兔死狗烹’的清洗。

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吕泽为什么没被封王’这一点,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刘邦称帝后遍封异姓诸侯,本就是抱着‘先稳住诸侯势力,再逐个击破’的想法;在被封为异姓诸侯王的那一天,韩王信、梁王彭越,包括淮阴侯韩信等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是死亡了。

因为从刘邦在历史上的一举一动来看,在‘统一’和‘分封’的抉择中,刘邦毋庸置疑的选择跟随偶像的脚步。

但比起始皇嬴政直来直去的直接废分封,刘邦的处理手段显然更为老道:想封王,我就封,然后等你犯错,我再把你杀了,大家也都看到封王带来的恶果,这样,分封制就可以《徐徐图之》《慢慢废除》。

如此说来,对于大舅哥吕泽,刘邦怎么会做这种‘给你封个王,然后杀了你’的操作?

本就是自家亲戚,吕泽又怎么会愚蠢到去争取将来必定死无葬身之地的异姓诸侯之位?

比起自己做一个将来必死的诸侯王,显然是将外甥刘盈扶上皇位,让吕氏成为刘汉第一外戚来的更划算,也更安全一些。

这,就是我给‘吕泽为什么没封王’给出的答案:吕泽,或者说吕氏,没那么蠢。

作为刘汉社稷的二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