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1章 知错,改错,绝不能认错(2 / 4)

坐在了御榻之上。

而在御阶下,听到刘邦终于说出这两个字,又见刘邦这般模样,萧何心中大安之余,也不由长叹了口气。

“唉~”

“陛下素来要强,今竟愿自认三铢钱之弊······”

“难得。”

“难得啊······”

满是感怀的长出口气,又微微一笑,萧何便稍坐直了身,抬头望向御榻之上,面带憔悴之色的老天子刘邦。

“陛下。”

“太子行粮米官营之政,今岁,尚可暂不为汉半两之弊所波及。”

“然待秋收,少府恐又当旬月不得归家,殚精竭虑,愁苦于此事。”

“又太子出征在外,老臣亦无良策,稍有不慎,太子亲手所为之善政,恐便当胎死腹中······”

听闻萧何这一番言论,刘邦只强自调整着情绪,重新将身体坐直了些。

但在坐直之后,刘邦却神情阴郁的看着面前的御案,足足愣了半碗茶的功夫,却并没有开口。

若非萧何说起粮米官营,刘邦心中,其实还在暗自抱怨着萧何。

——三铢钱不好,朕知道!

但百姓,不是已经不收三铢钱了吗?

少府之前那些三铢钱,不也花不出去了吗?

这状况,和废除三铢钱,又有什么区别?

非要朕亲自开口,承认自己的错误?

至于刘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因此对萧何心生抱怨,也并非是刘邦心胸狭隘。

而是在‘三铢钱’这件事情上,除了面值与价值不对等的实际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政治问题。

——天子威仪!

准确的说,是作为开国之君,准许发行三铢钱的‘罪魁祸首’,刘邦很可能因此君威大损!

道理再简单不过:少府熔铸三铢钱,是刘邦亲自下的令;少府花三铢钱去购买市场上的物资,也是刘邦在背后撑腰。

少府在每一枚三铢钱的正面文上‘半两’二字,也同样是刘邦下的令!

为了使这种三铢重量的‘汉半两’合法具有十二铢的面值,刘邦甚至曾亲自颁布诏谕,为三铢钱的面值背书!

这也就意味着三铢钱是否存在,几乎是与‘刘邦究竟有没有犯错’完全划等号的。

如今,三铢钱虽然已经彻底失去购买力,但只要他还存在,朝堂也没有正式废除,那刘邦在‘三铢钱’的问题上,就没有‘犯错’这么一说。

但若是朝堂经过商议,得出‘三铢钱应该废止’的结论,甚至天子刘邦自己下令废除三铢钱,那这个举动所暗含的政治意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朝议得出‘三铢钱应该废止’的结论,意味着长安中枢通过商议一致认为:天子刘邦,当初就不该发布三铢钱!

若是刘邦自己下令,那更严重。

——天子承认自己犯错!

在后世······

准确的说,是在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晚年颁布罪己诏,到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许是值得歌颂、赞扬的美德。

但在汉武帝刘彻的祖父刘恒,都还只是个年仅七岁的孩童的当下,天子,是绝对不能犯错的!

或者说:天子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尤其是作为刘汉开国皇帝、一朝之始祖,刘邦无论如何,都绝不能有任何涉嫌‘承认自己犯错’的举动!

至于如今的汉室,为什么会有这种‘天子不能犯错,更不能承认自己犯错’的政治背景,其实要追溯到上古时期,发生在几位圣王之间的往事上。

——闻舜之贤,尧嫁女娥皇、女英为舜之妻,又亲观舜之才能足二十八载,方禅位与舜;

——闻禹之才,舜不私而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