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相相和(1 / 2)

“陈平——”

这是有生以来陈平第一次听见刘盈直呼他的名讳,不由得绷直了脊背。

“我父皇说得没错,你真的不如萧何,也比不过曹参。

上一次你给我的谋略,我已经说不足了,你还不知自省;可曹参却做得面面俱到。

你可知你和曹参的差别在何处?”

不久前曹参奖励孝悌力田者的举动已经让陈平看到差距了。刘盈这么说虽然让人觉得难

受,陈平却不得不承认此种差距的存在。

陈平没有言语。

“你的欠缺就在于做事经常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什么叫‘差不多’?

百姓治家如若‘差不多’,弊端还不明显。可是曲逆侯,你身在朝堂,就不能只是差不多。

我父皇曾经教导过我,就像平日里用的朱砂,在我们看来,那只是一滴子红色而已,可就那么一点红色,系着的是万千百姓的身家性命。

一般的私塾教师教授学生,尚且对文字存着敬畏,生怕误了弟子。更何况是穆穆朝堂,一点朱砂红,万千百姓泪。

作为一个朝臣,哪怕是再难,也至少做到让自己无可挑剔才行!”

刘盈的话很重,陈平没再敢开口。

其实他心里想说的是,朝廷内外,有些事也须得讲求个张弛有度。

比如说,内紧外松什么的。让百姓看到和乐太平的一面,而那些让朝廷高度紧张的,则由朝廷来承担好了。

这是当年郦食其教陈平的。愿意是人的能力好比是铁器,越是经过世事的打磨越锋利。朝廷给百姓提供安乐的环境本是应该,但另一方面,也是让安稳磨去百姓的棱角,让他们丧失与朝廷争权的能力。

陈平现在不能说,一方面是因为刘盈是皇帝,皇帝的威严不能侵犯;另一方面是刘盈被叔孙通调教得太过书呆子气,陈平能感觉到刘盈对他的那一套不认同,总认为他的一些智谋上不得台面。

不过刘盈有一点说得很对,那就是陈平需得快快地达到或者无限接近曹参的水准。

要知道,刘邦临终前,可是给他安排了一个王陵共事的。那个王陵和陈平不一样,他当年可是沛县的豪族出身,又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

这人的德行修养很高。连刘邦都要敬重他三分。

陈平以前听樊哙说起过,刘邦发迹前,这个王陵和雍齿一样,都对刘邦他们瞧不上眼,而且这人与刘邦最讨厌的雍齿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厚。

刘邦之所以能不因为他与雍齿的关系而重用他,固然有他母亲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成为项羽逼迫他归顺的软肋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他严于律己。

就这么一个人,乐观一点想和陈平在性情上互补,于朝局有利;往坏处想,他的这种迂腐很容易在非常时刻延误时机,于国政不利。

王陵连刘邦都瞧不上眼,就更瞧不上陈平了。

不要说陈平,就是夏侯婴和樊哙,因着不想听到看到让自己觉得屈辱的话语或动作,平日里也是躲王陵远远的。

陈平还听说,这个王陵与他沛县的这些个同仁,除了朝中事务,平日里也不相往来,与长陵邑的那些倒是亲厚得很。

此时陈平心里想起了一句叫做“宝刀锋从磨砺出”话,他此时却只想用“老刀锋从磨砺出”来形容自己。妥妥的汉代版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

刘盈看陈平好像心不在焉的样子,有些小生气,问了句,“听懂朕的话了没?”

陈平脱口而出,“听懂了,博采王陵之长。”

刘盈想了下,“沾了那么点朕的父皇的悟性的光,差不多就是个意思。

都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你以后多跟王陵来往,对你对大汉总是有好处的。”

还真是怕啥来啥,没辙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