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七十七章 祭祀之谋(1 / 2)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64 字 2020-05-26

东城豪门的崛起和赵祯的对待封爵的举措不无关系,东城豪门在大宋迁都之前就存在于东京汴梁,之所以叫东城豪门乃是因为迁都之后的叫法,在此之前应该叫他们勋贵集团。

这是大宋最早的利益集团,也是赵祯最先改造的地方,有压迫就有反抗,固有的勋贵集团被打破,于是他们便组成了东城豪门。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赵祯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也许自己打击东城豪门还会出现更多的利益集团,但赵祯并没有打算妥协。

这么多年的宰执下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发展必会出现利益集团,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在于领导者如何去打压平衡其中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来国家就是庞大的利益集团,所有的暴力机器都是在保正这个利益集团的安稳运校

这在某些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想法,但不要觉得荒谬,这就是事实!

大宋的神都城外有四座祭坛,分别对应春夏秋冬,也对应地日月,因祭祀所需,这四座祭坛都是由礼部管辖,北平府管理,驻守少年军队等闲人不得靠近。

城北是祭地的地坛,之所以在城北是按照风向来决定的,春为东风,夏为南风,秋为西风,冬为北风,而祭坛所在的地方恰恰与风相反。

赵祯已经习惯了每年的祭拜,这是一个帝王作为百姓“大家长”的义务,祭拜之礼庞杂且冗长,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

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七十多次叩头二百多下,历时一个时辰之久。

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每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

赵祯身体算是极好的了,但这样的祭拜之礼对他来负担也不,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国朝安定。

帝王能进行这样冗长劳累的祭拜,便明赵祯的身体情况非常好。

对于赵祯来这只是一场郊游罢了,夏就应该出出汗,运动一番,回宫之后冲个凉,浑身舒泰。

当然这对那些身体素质并不是很好的勋贵或是老臣来便是一场折磨。

祭拜当然是要端庄肃穆的,赵祯每次祭拜之前都会下旨,要求陪祭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

而祭地的意义也非同寻常,地君亲师,地在君王之上,就应该祭拜地,这是巩固皇权的一种方式。

监察御史已经站在了祭祀队伍的两侧,他们的主要作用便是监察百官和宗室勋贵,一旦失仪必会在第二的朝会上进行弹劾。

在礼部官员的高声唱和中,赵祯走上祭台开始了祭拜,陪祭的官员也不能例外,皆在专属于子的跳文“八佾”舞后相随。

冗长的祭礼之后,赵祯为了显示皇帝的亲厚,特意在地坛边上的棚子里赐宴百官和宗室勋贵。

和大多数祭礼一样,皇帝要和寻常难得见面的宗室,勋贵们闲聊家常,慰问老弱病残的官员,或是嘉奖忠孝仁义之人。

这才是赵祯今的主要目的,皇帝是宗室的“家主”大宋的宗室庞大,除了真宗皇帝以外,其他的宗室可都是能生能养,子嗣繁多。

大宋宗室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区分“五服”,只要是属于水赵氏老家,并且沾亲带故的人都能算是宗室,而且不论几代人下来宗室血脉依旧是存在的。

如此一来便造成人口数量庞大,因此,在管理上就比汉唐要困难的多。所以,宋朝皇帝对宗室人口的管理非常重视,赵祯便是看着宗室队伍越来越庞大,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亲戚也算是宗室,每年从国库中领取的供养钱也在不断的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