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排队枪毙战术】(3 / 5)

明鹿鼎记 轩樟 187 字 2020-07-21

敌人射两三轮。

反正准头就那样,上弹速度也慢。

你随便开枪,我躲一下算我输。

中枪了后排的士兵顶上去,保持线列继续前进。

英军最前排的士兵岂不是很惨。

惨嘛,是有点。

但耐不住严苛的军法。

因为当时要是胆怯或者想做逃兵,后果都很惨。

还不如死在进攻的路上。

同时英军的军官也和士兵们一同前进,军官都身先士卒了,士兵们也没怨言。

反正会不会击中,看自己运气咯。

再加上军乐的激励,英军的龙虾兵们就这样昂首挺胸的冒着敌人枪炮前进。

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按捺不住,会提前开火,然而却因为火枪的性能导致杀伤力有限,无法彻底击溃英军。

而英军凭借严苛的军法和纪律性维持阵型。

牺牲掉部分兵力,等走到足够近距离的时候,一般是三十米以内。

英军会趁先开枪的敌军还在换弹。

以一两轮最佳的精准度的开火直接射垮敌人。

敌人被射垮后,阵型便会崩溃,然后再发起刺刀冲锋收割战场就行了。

而防守,最典型的便是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之战。

在面对法军的进攻,英军始终如一面墙一样伫立。

当时英军接到的命令便是,必须等敌人到27米的时候才能开枪,违者军法处置。

在法军进攻的时候射了几轮,近四分之一的英军士兵被击倒他们也不为所动。

等到法军走到了27米。被英军一轮齐射击倒了530人,而之后两轮齐射又击倒了近800法军。

直接击垮了法军的阵线。

让法军士气大跌,仓皇逃窜,而此时的英军吹起风笛,装上刺刀发起进攻,彻底击败了法军。

英军打破了线列步兵时代的定式思维,不再以传统低效的远距离对射来取胜。

让士兵们看起来以很蠢的排队枪毙的战术,最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

铸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初打破线性步兵传统的英国,得了丰厚的成果。

线列步兵战术的出现,也是因为当时的武器水平的限制。

随着历史的推进,武器装备也在不断进步,当武器的射程精度火力装填速度已不再同日而语。

线性步兵战术终结,便是在自动武器的出现后,被撵进了历史的车轮下。

到了一战,一些战术落后的英军指挥官竟然还用线列战术。

在索姆河让士兵排着队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

直接被德军用交叉火力的机枪,在一天之类就杀了近六万人。

彻底的终结了这一战术,让排队枪毙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靠个排队枪毙,近代欧洲军队为何就能吊打亚非各国。

他们排列着僵硬纤细的队形,两军相互之间绅士站桩般的“排队枪毙”。

但就是这样被许多人不屑的军队,却能够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打遍了各路其他的传统军队。

要明白线列战术或线式战术,首先要解释一下近代军队的概念。

相对于中国,其实欧美史学界有着更加严谨的标准。

在欧美历史学标准中,对于近代战争的概念,实际上是以火器来区别。

像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及中国的明清、近东的奥斯曼帝国以及萨法维波斯等等,这些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战争,往往都会被称作是“前近代战争”。

而像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还有之后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等,这些火器在战争中,已经占据战争主流因素,但是整体战争格局,依然带有鲜明的冷兵器时代印